中元,原名李孝本,1964年生于西安,斋号半耕堂。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勤奋好学、临池不懈、善读百帖,通书理,以攻行草、取法自然,风格古朴、应变精敏、节奏明快、洒脱自如,突出自我。尤擅“太极猴寿”。 国画丰丽多资,悦目赏心。其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妙趣横生,笔下之虎更是逼真传神,温和而不失威武,有情有感,人虎相通,千姿百态,气象万千;雪山月夜,松涛峻岭,...详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书画评论 > 中元评论中元评论

王羲之轶事的千年误认错误

添加时间:2012-09-15 08:57:38  浏览次数:2890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练毛笔字,说起了晋代王羲之的一些轶事。随着年龄和认识的增长。慢慢的对那些记载有所怀疑,尤其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拔笔’之事,我更觉不是道理! 
    王羲之是晋代的大书法家,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对此怀疑,后有论述),有一次,王献之在练字。王羲之悄悄的来到专心练字的王献之背后,猛的用力去拔王献之手中毛笔,没有拔掉,王羲之惊喜,此小儿练字功力很实呀。当时王献之还是小孩,王羲之又号称右军。为此可见,王羲之认为练字应该把笔捏紧,紧到拔不掉。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 ,教字的先生们把书圣的轶事当做练字的基础功夫,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此种见解是错误的。 
    书法的用笔,是书法的关键,书法要做到‘活’‘稳’,提按有致,活而不飘,稳而不呆。在王羲之的‘拔笔事件’中,王献之握笔在一般人的眼里可说紧的要命,这样书写的字恐怕也呆板的不能再说了。书法上虽然讲指实掌虚,那也不至于到了大人都拔不动了,并且书法的用笔是和心境连在一起的,人的情感从心里自然的注入笔端,再经过墨汁流露在纸上,达到情感和笔迹的一体化。 
    那么是什么让王羲之把王献之手中的毛笔没有拔掉呢?为了这个问题,我多次和老师朋友们商讨过此事,都各有己见。在小时候也隐约的听老的书法爱好者谈过看法,当时总是不解其中的玄机,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对书法的逐步认识,和自己的小时经历,对‘拔笔事件’的这正原因弄了个明白。 
    古书中称王献之少而灵敏,学一知十,反映极快,有一次王献之在专心的练字。右军王羲之悄悄的走到小儿王献之的背后,伸手就向那毛笔杆而去,欲试王献之的用心,而未能拔动。为什么呢?。其实,就在王羲之伸手向前拔笔的那瞬间王献之就感到有什么东西向自己来,身像电流一样,不由得整个身子一缩,手中的笔也随之被捏的牢牢的,这才使王羲之没有拔掉毛笔的原因,古书云。‘凡灵敏机智者,其性必通天。’王献之虽用功习字,但电流的无形来袭。也就必然震惊了敏捷很高的王献之了。所以千古来的这种试探功力的误传,被王羲之的这种办法误教了多少人!这样虽不大影响书写的进步,只是后人们做了一个没有必要的教学方式罢了

返回